鹭岛滨,钱塘畔,激荡时代百年情 ——厦门大学与浙江的校地情缘

发布者:张鸿发布时间:2020-05-26浏览次数:323

    1921年4月6日,历经两年筹办的厦门大学举办开学典礼,我国近代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高等学府由此创立。带着“止于至善”的梦想,这所创办不久即被誉为“加尔各答以东最完善”的大学,从此开启了教育兴国的奋斗之旅!

  时代,赋予了厦门大学和浙江以特殊的情谊!

扬时代风帆

在杭州开启《资本论》

翻译的厦大人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曙光、指引了方向,中国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

  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的《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的问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书翻译者正是厦大学子郭大力以及后来担任厦大校长近二十年的王亚南,他们立志合作翻译《资本论》则源于杭州大佛寺的一场萍水相逢。

  郭大力,192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厦大,后转入上海新创办的大夏大学就读。1928年,在无故被解聘而生活无着落、回乡探亲又缺旅费的困顿交加下,郭大力栖身于杭州大佛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担忧、个体生活的艰难,激发了郭大力探寻改变中国面貌的良方,他开始仔细研读《资本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萌生了将该书翻译成中文的想法。

  《资本论》篇幅宏大、内容深奥,翻译极其不易,但对革命的满腔热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无限敬仰最终战胜了所有困难,郭大力在大佛寺的青油灯下坚定地用汉字写下了“资本论”三个字,开始了艰巨的翻译工作。

  不久,大佛寺又住进来一位青年,叫王亚南。两位青年遭遇相似、志趣相投,成了莫逆之交。他们从个人遭遇到中国现实无所不谈,当王亚南谈到中国革命前途时,郭大力顿然提出“我意改造社会,应该从经济制度着手”,并提议一起研究和翻译《资本论》。

  王亚南看过郭大力刚翻译的《资本论》,对其学识和翻译功底充满信心,欣然应允。双方随即商定合作翻译的计划。译书过程两人备尝艰辛,几经周折,《资本论》中文全译本最终于1938年首次出版面世。

  个人命运总是与时代紧紧相连。郭大力和王亚南迎着时代浪潮扬帆前行,勇于承担《资本论》中文翻译重任,从此开启了传播马克思主义艰辛而光辉的一生。杭州大佛寺也因《资本论》中文翻译而给后人留下一段传奇。

做时代先锋

共建“南方之强”的浙籍群贤

  厦大创校初期,陈嘉庚先生提出“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优良的尊师重教传统吸引了一大批浙籍名师云集鹭岛,共同铸就“南方之强”的筋骨和气度。

  走进“南方之强”,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人文气息,具象到个体,鲁迅、孙伏园、施蛰存……一批浙籍文人在历史烟尘中闪耀。

  1926年,鲁迅先生应邀前来厦大任教。短短135天时间,鲁迅留给厦大的却是深远的影响。

  他开设“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等课程,编写《汉文学史纲要》等论著,与当时汇聚在厦大的国学界名士一起,将刚创办的厦大国学研究院迅速推向当时全国国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他积极发表演讲,鼓励和鞭策穷苦工农子弟、青年学生勇于改革社会、奋勇前进;

  他支持和指导厦大学生成立“泱泱社”“鼓浪社”等文学团体,创办《波艇》《鼓浪》等进步刊物,传播革命文化;

  ……

  在如今的厦大校园里,鲁迅先生的“痕迹”随处可见。鲁迅纪念馆、鲁迅塑像、鲁迅广场、校徽上“厦门大学”的鲁迅墨迹,甚至《厦门大学报》的副刊“波艇”和中文系文学刊物《鼓浪》都沿袭着鲁迅在厦大时创办刊物的名字。

  抗战时期,浙江杭州人、文坛巨匠施蛰存应邀来到内迁长汀的厦大,他的课精彩至极,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宿舍成为学生社团“笔会”聚集场所,汇聚了姚一苇、潘懋元等一大批学生。教书之余,施蛰存借助厦大丰富的藏书,大量阅读外国文学书籍并将其译介到国内,同时开始辑录《金石遗闻》《宋元词话》等著作,使长汀时期的厦大人文气息续而不绝。

  走进“南方之强”,让人仰叹的是巍巍黉宫里的科学思辨。2017年厦大化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国家天元数学东南中心落户厦大,延续着厦大化学、数学的传统优势。追溯历史,浙籍化学家、数学家在厦大的身影挥之不去。

  1926年,浙江温州龙港人、现代数学奠基者、中央研究院院士姜立夫,受邀前来厦大任教,他精心安排数学系教学计划,致力于将厦大办成我国南方的数学教学科研中心。

  1930年,浙江宁波鄞县人、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纪育沣来到厦大任教,并出任化学系第二任系主任,他毕生从事药物化学及有机合成工作,以研究嘧啶化合物著称,为厦大化学学科发展积淀了厚实的基础。

  1943年,浙江温州瑞安人方德植,受聘前来厦大,从此在厦大任教达半个世纪之久,为重建数学系而殚精竭虑,培养了众多数学人才,厦大于1986年授予方德植首届“南强奖”一等奖,1988年方德植被收入《世界名人录》。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浙江温州永嘉人张鸣镛从浙大调至厦大,他在多重调和函数、多重调和势位及多重调和张量场方面做出了重要成果,“张鸣镛常数”被列入教育部审定的函数论教学大纲,成为唯一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条目。

  走进“南方之强”,感受到的是鲜明的海洋特色。厦大创校之初就兴办生物海洋学科,如今的海洋学科已是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的A+学科。从我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澍院士,到在厦大迈出了人生事业第一步的伍献文院士,回首百年历史,浙籍学者为厦大海洋学科摇篮积淀了底蕴和力量。

  如今,在厦大工作生活的浙籍人士约有200多人。历史学研究成一家之言的原常务副校长郑学檬,在国际学术舞台充分展现领导力的中国海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民汉……这些浙籍厦大人或潜心学术、或精心管理,努力将“南方之强”推向世界一流。

担时代重任

之江大地敢为人先的厦大人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江大学与厦门大学作为东南沿海高等教育的两颗明珠,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抗战时期,两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相互扶持,相互接收借读或转学的学子,开展联合招生,保障战时人才培养不辍,建立了深厚情谊。

  1952年,厦大30多位教师服从全国院系调整安排来到浙大,他们在浙大求是创新的氛围中,发扬厦大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力争上游、科教报国,成绩斐然。

  中国岩土工程学科先驱之一的曾国熙就是其中一员。

  曾国熙毕业于厦大土木工程系、留美回国后任厦大副教授。调整到浙大后,他倡导岩土工程应以基本理论、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三者密切结合的指导思想,取得了重大科研成就,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成为浙大岩土工程学科创始人。浙大创立“曾国熙讲座基金”、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设立“曾国熙岩土工程奖”,激励着后学勇攀科学高峰。

  2019年,浙大校园落成一座塑像,纪念浙大半导体材料学科的奠基人和带头人阙端麟,这位深受尊敬的先生也是优秀的厦大人。1951年他于厦大机电系毕业并留校任教,两年后服从调整到了浙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温差发动机,在硅单晶研究方面取得了多个重量级成果,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同的历史风云际会,同样的是报效祖国、反哺社会之心。一批批厦大人从鹭岛之滨来到钱塘江畔,在浙江这片改革创新的热土上立足各行各业,敢为人先、勇立潮头,自觉担当着时代赋予的重任。

  陈纯,1982年毕业于厦大数控理论专业,致力于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轻工和纺织业的改造和提升,在大型智能轻纺装备的原始创新上屡获突破,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子潮,曾是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国家一级作家、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王春生,多次担任首席科学家探秘海底,是我国首位也是次数最多的乘“蛟龙号”下潜的科学家;林国聪领队主持的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获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奖;陈瑞祥成功将钟表修复技艺申请成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母校是根,学子是叶,这是叶子对根的感恩”。耄耋之年的曹潜龙老校友,将一生的积蓄献给母校,建立“金兆芬曹潜龙奖学金”,诉说着浙江校友对母校永远的感念。成立于1986年的厦大浙江暨杭州校友会,如今已凝聚8600余位在浙校友,续写着厦大人服务社会、支持母校的精彩故事。

奏时代合弦

携手同行共谱百年华章

  福建与浙江山水相依、文脉相亲,自古文化互动、人员往来频繁,历史上曾多次被划归为同一行政区域。相邻的地缘优势、深厚的历史渊源,奏响了厦大与浙江携手同行的时代和弦。

  百年来,有近万名浙籍学子考入厦大求学,近年来厦大每年招收浙江省学生(含本硕博)近400人。1997年,厦大与温州市签约创办“厦门大学瓯江学院”,连续7年为温州培养700多名人才;1998年,温州大学与厦大联办4个专升本教育和研究生课程班,为温州学子提供更多自我成长的机会;2016年至2018年,厦大为浙江相关单位开办330多个班次,培训近17000人次,助力浙江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

  厦大与浙江还共建了许多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共同打造优质人才培养平台。2012年至2019年,厦大共有115支队伍1012人赴浙江开展了多元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志同道合,能引其类”。厦大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与浙江开展科研合作,结出丰硕果实。

  1999年,浙江企业养生堂凭着厦大夏宁邵教授的“我们起步比别人晚,条件不如人,我们唯有更辛苦”一句话,决心投资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夏宁邵团队。2000年,双方签订协议共建“厦门大学养生堂生物药物联合实验室”。

  20年过去,合作成就了校企双方。全球首个戊肝疫苗、宫颈癌疫苗等一系列高质量原创疫苗,在国际疫苗界建立了中国技术新优势,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支“唯有更辛苦”的团队还与浙大附属第一医院李君教授团队协同攻关,历经5年建立了国际上首个高度模拟人类乙肝病毒(HBV)自然感染诱发的慢乙肝肝硬化小鼠模型。

  2017年,厦大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大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东山-漳江海底观测网”;厦大人文学院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的“宁波城区西门口汉唐遗址”入选浙江2019年考古重要发现……

  厦大与浙江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国家使命,正在进行着一场盛大壮美的合作之旅。

  2018年7月,厦大党委书记张彦、校长张荣率领学校第十一届党委常委集体赴浙江学习考察,瞻仰红船感悟初心,与浙大交流办学经验,看望浙江校友代表。这,正是厦大与浙江携手前行、相互滋养、共同奋斗的生动写照。

  百年情谊,昭示未来。厦门大学与浙江,未来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因为伟大的奋斗而结下更为深沉的友谊!

 (王智兰 张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