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大潮涌 极目楚天舒—厦大与湖北的校地情缘

发布者:张鸿发布时间:2020-03-20浏览次数:203

2020年1月28日,福建省卫健委征召第二批医疗队驰援武汉。通告一发出,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的群里报名不断。短短两小时内,100多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

截止1月31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附属厦门第一医院、附属福州第二医院、附属翔安医院,已有8名医护人员奋战在武汉一线,还有15名医护人员也入选福建省卫健委赴鄂医疗队,集结待命,随时出征。

      荆楚大地,东海之滨,虽远隔千里,亦紧连一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面前,在与湖北并肩作战的战场之上,有厦大最美逆行者星夜驰援,不顾疲累;更有众多厦大人时刻心系、深深牵挂着那片土地和湖北人民。世纪渊缘,是厦大与湖北的心手相牵、人才交融、科教交流,演绎出一所大学和一个省份的动人故事。携手战“疫”,更是特殊时期的校地情缘。
湖北,加油!中国,必胜!

一端是位于东海之滨的高等学府,一端是人才荟萃的荆楚大地,虽远隔千里,但敢为天下先、敢拼会赢等诸多文化上的共通性,让厦大和湖北产生了相互吸引的“磁场”效应,上演着一所大学和一个省份动人的校地情缘。

2019年11月2日晚,一年一度的厦大武汉校友会年会举行,近230名厦大校友前来参会。厦大武汉校友会虽然“冠名”武汉,面向的却是厦大在湖北的全体校友,目前已有700多人。他们“学在厦大、成于湖北”。

执掌厦大的湖北籍校长

在厦门大学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湖北人的名字熠熠生辉。在厦大的办学中,他将湖北人的那种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及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奠定了厦门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坚实基础,他就是厦门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校长王亚南。

王亚南(前排左五)与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师生

王亚南,字渔邨,1901年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王家坊村。1944年,王亚南任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并兼任厦门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1950年6月,王亚南被政务院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任命的第一批大学校长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被确定为综合性大学。王亚南根据国家需要、厦大所处的环境与办学特点,提出了“面向海洋,面向东南亚”的办学方针。他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教育并重,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努力创造自由研究的科学风气,培养国家需要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才。在他的带领下,厦大学生的自学风气浓厚,并形成了一种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同学共学的优良学风。

从1950年到1969年逝世,王亚南一直担任厦门大学校长,成为厦大校史上任职时间最久的一任校长。他不辞辛劳,殚精竭虑,为厦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乃至新中国的经济学、高等教育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今天,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还在深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上下求索。

奉献湖北的厦大人

一直以来,湖北都是人才的乐土,吸引着大批有理想、有才华、有抱负的人,谱写出一曲曲“奋斗之歌”,这其中就包括众多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湖北土地上的厦大人。

珞珈山麓,东湖之滨,坐落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在这个中国水生生物学科技的“国家队”里,有两位所长都是厦大校友:一个是第二任所长、中国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的伍献文,另一个是第五任所长、中科院院士陈宜瑜。

伍献文(右一)和陈宜瑜(右二)开展研究工作。(中国水生研究所供图)

伍献文,厦大1927届校友,也是厦大第一届的动物学系毕业生。据他回忆,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是“关门用功,不问世事”。他当时住在生物馆三楼,而实验室就在一楼,他可以一两个星期不出生物馆的大门。

陈宜瑜,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1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是淡水和海洋水域生态系统联网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伍献文(右一)和陈宜瑜(右二)开展研究工作。(中国水生研究所供图)

伍献文,厦大1927届校友,也是厦大第一届的动物学系毕业生。据他回忆,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是“关门用功,不问世事”。他当时住在生物馆三楼,而实验室就在一楼,他可以一两个星期不出生物馆的大门。

陈宜瑜,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1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是淡水和海洋水域生态系统联网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2017年,厦门大学学生赴黄冈开展调研活动。

在科研领域,近年来,厦大与湖北在光电信息、化学化工、机械制造等多方面开展项目合作,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9研究所、武汉齐纳新材料有限公司、武汉大学等单位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全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同时,厦门大学还与湖北省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研究、规划设计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湖北省有关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2015年7月,厦门大学与黄冈市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市校双方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在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与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试验基地与大学科技园建设和项目申报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一段割舍不断的情缘

在今年的厦大武汉校友会年会上,“最佳风范奖”颁给了一位来自湖北荆州的老人——87岁的徐明慧。

徐明慧并非毕业于厦大,她为何会得到厦大校友会的这个特殊奖项?原来,徐明慧的丈夫林毅雄是厦大1952级生物系植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到北京,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因为丈夫的关系,“厦门大学”开始在徐明慧的生命里频繁出现,变得清晰而明媚。

2018年,厦门大学97周年校庆。徐明慧(左)替丈夫林毅雄捐赠百万设立基金。

他们差不多每两年就要回一次厦门,每次回去,林毅雄一定会带徐明慧去厦大,看看母校和曾经的恩师。林毅雄晚年生病后,时常跟徐明慧商量,“我们力量有限,但将来如果能留下一笔钱,就捐给学校吧,帮助培养人才。”

2012年,林毅雄去世,徐明慧下定决心要完成丈夫的遗愿。2016年,她卖掉自己和丈夫在北京唯一的一套66平方米房子,将款项100万元捐给丈夫的母校——厦门大学,并在他毕业的生命科学学院设立“林毅雄育人基金”,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厦大生命科学学院将“林毅雄育人基金”设为开放式基金,欢迎校友和社会各界力量加入,让感恩精神代代相传,让爱心代代延续。